在制药和医疗保健机构内,当设计和使用设备和供水系统时,一个重要方面是评估如何避免生物膜的产生。微生物学明确的指出生物膜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对于生物膜的处理方式上,显然。预防优于治理。一旦生物膜成熟,即便采用极高的消毒剂浓度和频率,也往往难以根除,只能控制其不过度增殖。因此,核心战术目标是在最早阶段——初始附着期——就阻止它们。
从工程理论角度,预防的理论武器就是流体动力学,特别是通过设计系统来产生足够的剪切力以阻止附着或促进分离。剪切力是流体在流经表面时产生的“拖拽”力。可以想象成快速流动的河水与缓慢流动的泥浆之间的区别。高速水流(高剪切力)会冲走泥沙,而缓慢的水流(低剪切力)则允许泥沙沉降和附着。
因此面对微生物附着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流体施加的剪切力就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干扰因素,细胞要想附着在表面上,就需要克服相应的排斥力 (repulsive forces),如果当剪切力大于微生物的粘附力时,附着就无法发生,甚至已附着的细胞也会被剥离。
然而,剪切力的大小并非独立存在,它与流体的流动状态息息相关。这正是雷诺数(Reynolds Number)登场的时刻。
层流(Laminar Flow, Re < 2300):流体分层运动,层次分明,互不混合。流速在管道中心最快,靠近管壁处几乎为零。在层流下,管壁处的剪切力很低,且一旦附着,微生物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港湾,几乎不受干扰。这是生物膜形成的“温床”。
湍流(Turbulent Flow, Re > 4000):流体处于混乱、无序的随机运动状态,充满了各种尺度的涡漩。这些涡漩能持续地将流体从主流区扫向管壁,又将管壁附近的流体卷回中心。这种剧烈的混合作用使得管壁处的剪切力显著增高,并且不断波动,对试图附着的微生物进行持续不断的“冲击”和“清扫”。
因此,微生物层面和工程层面达成了一个共识:必须将系统设计成在正常运行和清洁过程中,流体始终保持湍流状态。而判断是否达到湍流的科学标准,就是雷诺数。换句话说,“Re > 4000”是一个安全阈值。超过这个数,意味着流动产生了足够强大的湍流和剪切力,能有效破坏微生物的附着过程,极大地降低了生物膜形成的风险。
*美国宇航局NASA有一个有用的在线算法(点击阅读原文)来评估雷诺数。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 雷诺数 or流速?
然而,在真实的工业管道系统中,尤其是在有泵、弯头、阀门和变径的管网中,想要维持理论上纯粹的、无干扰的层流(Laminar Flow)几乎是不可能的。流体总是会受到各种扰动。所谓的“层流条件”更应被视为一个低雷诺数(Re < 2300)下、剪切力较弱、不利于防止生物膜形成的流态,而不是一个可以精确设计和依赖的状态。
在实际的现场供水系统设计中,单纯依赖层流计算是不切实际的,而一个结合了高流速、无死角设计、常规消毒和定期灭菌的整体策略才是有效且可行的。
相比于复杂的理论计算,流速(Velocity)是一个更直观、更易于测量和监控的操作参数。
行业标准通常会规定一个最低流速(例如,对于制药用水分配系统,通常要求 >1 m/s(英尺/秒)或更高)。这个经验值是在大量实践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且经过行业长期验证的经验法则(Rule of Thumb)。
为什么是 >1 m/s (3 ft/s)?因为,它是理论(雷诺数)、实践经验和经济性考量共同作用下的“平衡“解。
对于常温下的水(~20°C,动力粘度 ~1 mPa·s),在典型的分配管道直径(例如 1英寸 或 25mm DN)中,维持1.5 m/s 的流速可以轻松地将雷诺数推高至远高于10,000 的水平,这无疑是充分的湍流状态。即使是采用更大的管径或更低的水温,>1 m/s 的速度通常也能确保 Re > 4000,成功避开层流区。
管道中的压降(摩擦损失)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这意味着,将流速从 1 m/s 提升到2 m/s,泵送能耗大致会增加至4倍。因此,无限提高流速在经济上是不可持续的。>1 m/s 是一个在微生物控制效益和运营成本之间找到的甜蜜点。
而且,高流速的流体,尤其是在通过阀门、弯头等管件时,会产生可观的噪音。>1 m/s 的速度通常能将噪音控制在可接受的工业环境范围内,而更高的速度则可能对工作人员造成困扰,并需要更昂贵的隔音措施。
当然,上述理论和指导数字不是独立存在的,同时还应注意:
死角设计(Dead Legs):一个设计再好的主干管路,也会被一个长长的死角(Dead Leg)彻底破坏。在死角支管中,流体停滞或流速极低,剪切力为零,immediately成为生物膜的温床。工程师使用 L/D ratio(支管长度L与主管直径D之比) 来严格限制死角。例如,要求所有支管的L/D < 2(甚至更严格)。这是通过物理设计来弥补流体动力学不足的最有效手段。
然而,再完美的设计也无法100%杜绝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因此,物理设计必须与化学/生物工艺管理相结合。
常规消毒(Sanitization):例如,采用臭氧或热水(80°C左右)定期循环,可以有效地控制微生物负荷,杀灭浮游菌,并抑制附着菌的生长。这是一种维持性的控制措施。
定期灭菌(Sterilization/Sanitization):例如,采用纯蒸汽灭菌(SIP - Sterilize-in-Place)或高浓度化学剂(如过氧乙酸)进行在位清洗(CIP - Clean-in-Place)。这是更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旨在彻底摧毁可能形成的生物膜结构,使系统回到一个微生物学上的“初始状态”。
总之,在实际的现场系统中,我们无法也无需“计算层流”,我们的目标是“避免低雷诺数状态”。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您所倡导的:设计一个能维持高流速、无死角的管道系统,并辅以稳健的消毒和灭菌程序。
雷诺数仍然是一个有用的理解工具和设计验证工具(例如,用Re公式来反推为什么1.5 m/s是一个安全流速),但它绝不是现场操作的唯一指南。真正的成功来自于微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将他们的专业知识,融合到这个涵盖设计、操作、监控和干预的全方位、多屏障策略中。
作者:Shengyi
来源:拾西
公众号日期:2025年9月15日
为帮助审核人员更快处理,请填写举报原因:
为帮助审核人员更快处理,请填写举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