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传代稳定性研究中模拟传代稳定性是什么意思?
注册申报

在菌种传代稳定性研究中,指导原则要求开展模拟传代稳定性研究及实际生产工艺传代稳定性研究,请问模拟传代稳定性研究是什么概念及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实际生产工艺传代稳定性研究不能替代吗?

2025-07-16 13:16 匿名     
2个回答

识林AI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认为值得参考。以下为识林AI的回答:

1. 模拟传代稳定性研究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模拟传代稳定性研究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人为扩大传代次数(超过实际生产工艺的最大代次),模拟菌种或细胞系在长期传代过程中可能经历的累积效应。其目的是评估菌种在极端传代条件下的遗传稳定性,包括基因表达、质粒稳定性、代谢特性等关键质量属性的变化趋势。

意义

遗传稳定性验证:确认目的基因序列、质粒拷贝数、表达框架在传代中是否发生突变/缺失/插入

确定限传代次:通过超代次研究明确商业化生产允许的最高传代代次,确保全程质量可控

风险早期预警:识别潜在退化路径(如表达量下降、杂质增加),优化工艺控制策略

支持变更可比性:为菌种/细胞库变更提供桥接数据,降低非临床/临床研究需求

2. 二者不能替代,互为补充:

实际工艺研究:在真实生产环境下进行,监测特定代次内(如终末代次)的细胞活率、质粒拷贝数、外源因子等指标。其局限在于仅能验证既定工艺范围内的稳定性,无法预测超限传代的风险。

模拟传代稳定性研究与实际工艺传代稳定性研究构成遗传稳定性评估的两类独立研究,二者优势互补且不可相互替代。


以下是部分有关法规指南内容,可供参考:

《多糖结合疫苗药学研究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CDE 2024)

对于传代稳定性研究,应开展模拟传代稳定性研究及实际生产工艺传代稳定性研究

 

《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的技术审评一般原则》

一般釆用模拟疫苗生产中细胞传代、扩增的方式进行细胞连续传代。每隔一定代次测定细胞的生长特性、对病毒的敏感性、外源因子检测等,均应符合有关要求。最末代次的检测,还应增加致肿瘤试验。建议传代稳定性研究的最末代次应超过实际生产代次的10代以上。

 

《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的技术审评一般原则》中指出:

原代细胞和二倍体细胞的残佘DNA无致肿瘤性。理论上传代细胞具有无限的寿命,低于一定传代水平时,可以表现出无致肿瘤性,但随着代次的增加,其出现致肿瘤性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因此确定一个体外培养代次的界限非常重要,细胞超过该界限不能使用。该界限应模拟生产条件并超过实际生产代次。

 

创新型疫苗临床试验申请申报资料要求(模块2-5)(征求意见稿)

细胞的传代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确定支持临床试验用样品制备使用的细胞限定代次;检定项目参照细胞库的检定项目,并增加生产终末细胞的成瘤性和/或致瘤性检査或相关支持性资料;对于病毒性疫苗,建议开展不同代次细胞对病毒易感性进行分析。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研制现场核查要点(治疗类生物制品)》中明确指出:

传代稳定性:模拟真实生产条件进行传代培养(如去除选择压力)、稳定性考察项目包括细胞复苏存活率、细胞内质粒拷贝数、细胞自身的稳定性(如细胞的形态、生长、代谢、遗传特征等)、蛋白表达量、表达蛋白性质、致瘤性、宿主细胞种属性研究等。根据传代稳定性研究,确定工作细胞的最高限传代次。

2025-07-18 11:13 匿名     

药品研发具有“渐进性”的特点。

但是建库又是在早期就要完成的工作,建库后要一直使用,直至产品退市。

因此,在研发早期建库后,对库的传代稳定性研究只能算是“预实验”,初步判断库的传代稳定性。传代稳定性需要模拟生产条件,但早期的生产工艺、规模在药品开发过程中是不断优化的,可能包括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物料、工艺参数的变更,等最终商业化工艺锁定了,这个时候再做“实际生产工艺”的传代稳定性研究才有意义。

模拟传代稳定性能不能代替实际生产工艺的传代稳定性?这取决于模拟的条件与实际生产的接近程度,或者说scale-down model的代表性。实际上,模拟条件很难替代实际条件,建议还是在实际生产条件下考察。

2025-07-17 10:16 ggxwtt